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者。
他生命中的一半, 奉献给了经济学, 奉献给了 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 以及政府或央行在经济动荡时的稳定政策的影响,
他生命中的另一半, 则奉献给对政府政策的批评, 为自由主义进行的斗争, 以及, 尽个人之力阻止美国往大政府的方向前进, 最后一项, 在六七十年代西方掀起的福利主义浪潮中, 殊为不易。
但弗里德曼是幸运的,
一,他健康长寿, 足够时间见证美国, 见证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波折, 重起。
二, 他有个知心且长培在旁的好妻子, 罗丝·弗里德曼( Rose Friedman )。
http://zh.wikipedia.org/wiki/米爾頓·佛利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生产效率的提高, 教育的普及, 文明的进步, 开始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首先, 不管人类再怎么有文化, 他身上依旧残留着动物的本性, 是动物, 就会自私。
但随着人类的开化, 开始有了社会的观念后, 他有了, 怜悯之心。 有怜悯之心, 就自然会想要帮助, 社会上的老弱残幼, 贫贱困苦的其余人。
因此, 只要能力所及,在满足个人私欲后, 人们都会尽力帮忙周遭不幸的人群。 古时中国在天灾时捐款救济的乡绅富豪,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 到19世纪资本主义突飞猛进时的大富豪变身大慈善家, 莫过于如此。
但是,
1929年到1933年间的在西方国家发生的大萧条, 宣布了资本主义的失灵,
经济的衰退, 很多人失去工作的同时, 社会也丧失了对穷人的救济能力。
于是, 1933年罗斯富上台后, 推行了新政, 提出免于贫瘠, 免于饥饿的自由。
另一边厢,以打倒资本主义阶级为己任, 以实现社会分配为目标的共产主义上台,
其他欧洲国家, 即使没有被共产化, 也全面左倾, 变成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刚开始时,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二战后, 欧美经济飞速增长, 人们生活得到极高改善, 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 平均时薪却提高了, 社会上的老弱残幼有政府专门照顾, 甚至, 六零年代民权运动后, 少数民族的权益也获得极大改善, 社会, 看起来变得更加公平。
只是, 一如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书名一样,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利国家运作良好的假设是,
一, 每个人都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奉献者有怜悯之心, 会不计较报酬的付出, 获取者有羞耻感, 不会索取多于短暂救济所需。
二, 负责抽取和分配的中介(政府) 非常廉洁且高效率。
但是,
当慈善变成制度,救济变成权利,自愿捐助变成强迫纳税, 而且采用累进税率, 奉献者和获取者的连接给制度, 政府切断时, 人们的自利之心, 就会逐渐大于它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 当获得社会福利救济的人们, 感谢的, 是政府, 是伟大的领导, 而不是那些努力工作创业, 尽其所能纳税的人时,
特别是, 所有富人都被套上财富的原罪, 赚取越多, 反而付出的比例更大时, 别指望, 这个制度不会崩溃。
于是, 因为感谢的对象, 是给人强大印象, 是要对选民负责的政府, 人们会开始贪得无厌, 即使本身不是好吃懒做, 在看到周遭的人即使不工作, 收入依然比自己高, 生活比自己更轻松时,每个人都会开始放弃自己的工作, 开始领社会救济。
于是, 因为政府很强大, 自己不纳税, 也有别人纳税的侥幸心理, 以及为了平衡被冠上 财富原罪的 社会道德谴责, 富人会开始想办法逃税。 即使自己不是奸诈狡猾之徒, 看到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自己的生活因为过度征税没有改善, 反而街上一群人嚷嚷着 富人是社会资源的劣夺者, 多数人投票通过对富人增税的法案时, 每个人不能移民, 都会开始逃税。
福利制度影响最大的本来只是穷人和富余阶层。 但在领取社会救济的人越来越多, 富人却开始逃税的情况下, 税负的重担, 势必会落在中产阶级身上, 直到,把他们压垮。
于是,我们看到, 七十年代, 欧美福利国家纷纷破产, 自那以后, 西方社会呈现两级化, 中产阶级逐渐消失。
在马来西亚, 中产阶级还能天天上馆子, 即使进口税抬高车价,仍能负担起一车一房, 仍能在放假时去旅游兜风,
但在英国, 中产阶级, 变成每天逛 Sainsbury ( 廉价超市), Primark ( 廉价衣服)的人。
于是, 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问题,
给定人类都是自私的,给定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政府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 实现社会和谐? 或者, 那些政策是可行的, 那些政策注定失败, 投入远大于产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